来源:作者:点击: 58
“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2025年7月6日,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温庄村,开启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团队旨在通过深入基层一线,结合专业所学调研乡村振兴实践经验,以青春力量助力村庄发展。
抵达温庄村后,实践团队与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坦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交流。在他的讲述中,一场关于“坚持”的乡村实践徐徐展开。
图为温庄人大代表联络站。侯欣纯 供图
“起初我连桃子好坏都分不清,”刘德坦面对围坐的师生坦言。从农业“门外汉”到带领村庄打造千亩桃园,他的秘诀是“坚持学习”。早年推广“春丽”鲜桃时,村民评价标准参差,他便日日泡在地头,向省农科院专家求教,最终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种植与品控体系。“现在我们的桃子能提前半月上市,价格翻倍,订单供不应求。”他指着远处连片的大棚说。
在村委会办公室,刘德坦展示了另一份骄傲:村内走出了五位博士,其中一对夫妻双双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二人生活美满。“人才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他强调。当被问及发展中的挑战,这位曾将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国绿色村庄”的书记语气坚定:“哪能没困难?但只要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啥都不算难。”
图为带队老师同刘德坦书记交流。王颢臻 供图
交流中,团队成员问及温庄村党建工作时,刘德坦回答道: “我们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每月28日的党员活动日雷打不动,还划分了5个党建责任区,让党员全员参与服务群众。”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这里焕发新生机。每月党群议事会上,光伏合作社分红方案、涝洼地改造计划等重大事项,都经过党员群众充分讨论。“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是包办,而是搭建共赢平台。”刘德坦以160千瓦光伏电站为例解释:租用贫困户屋顶发电,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电子屏滚动着分红数据,印证着“党建强、发展强”的实践逻辑。
图为岩马水库。侯欣纯 供图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队实地走访温庄村,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村内道路干净平整,沥青路面与硬化地面相连,40 多盏路灯沿主干道整齐排列,夜晚亮起时照亮村民归家路。道路两侧,竹栅栏围着的庭院里花木繁盛,6 处由碾屋等老物件改造的节点花园小巧精致。800 多平方米的文化墙上,绘制着村庄发展故事,与 2700 多米修缮一新的墙体相映成趣。村委会外的荣誉墙上,“国家绿色村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等称号,印证着村庄的宜居与发展。
夜幕低垂,山东政法学院实践队员与温庄村村民围聚在农家院落,共同筹备晚餐。灶膛里跃动的火焰映照着忙碌的身影,摘菜、洗切、翻炒、烹煮,城乡青年在紧密协作中笑语盈盈,畅聊农事家常与生活变迁。一桌看似寻常却饱含情谊的家常菜肴,袅袅升腾的热气,不仅温暖了胃,更凝聚起乡村振兴征途上那份朴素而坚韧的乡土情谊与共同奋斗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与刘德坦书记合影。刘康佟 供图
短暂的休整后,实践队将即刻投身深度调研。学子们将带着法学的专业视角,重点探究温庄村以党建为引领的创新实践:深入剖析“信用治理”体系如何构建乡村诚信生态,细致考察“光伏合作社”如何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精准描绘这条特色共富路径的运行机制与法治保障。他们期望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学理分析,提炼可复制的经验,识别潜在的法律议题,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探索法治护航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观察与智慧。
通讯员 侯欣纯 于越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