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57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和“百万英才汇南粤”工作部署,响应广东省“非遗青年赋能计划”号召,助力推进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深化“双百行动”赋能新兴特色农产品共建项目,吸引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兴乡,7月1日至24日,西交利物浦大学“粤”来“粤”好实践团队先后奔赴云浮市新兴县,佛山市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开展专业实践与技术服务活动。这支以广东籍在外青年学子为主力、涵盖本硕博多学历层次的省外高校突击队,充分发挥其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及国际化视野,紧密结合地方高质量发展定位,深入基层一线“领题揭榜”,以青春智慧回应乡村发展需求。
图1 团队合照
挖掘特色资源,讲好农文旅融合故事
在佛山市高明区,实践团队深入阮埇村、苏村转运锦鲤文化街、西江大堤和皂幕山旅游风景区挖掘地方资源禀赋,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要素实现有机整合。团队多次前往阮埇村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水文环境、状元文化、村落格局与地方需求,以“高明第一望族”名号为核心概念,系统梳理状元文化脉络,并据此优化村内旅游动线,挖掘其叙事逻辑,为当地发展乡村文旅提供规划建议和决策咨询。
图 2实践团队走访调研阮埇村
结合苏村转运锦鲤文化街区及西江大堤资源,团队提出联动发展思路,打通“点—线—面”融合路径;同时深入皂幕山旅游风景区采风拍摄,挖掘自然景观、登山路径、露营基地、文化元素的叠加赋能,助力释放高明青年文旅路线的文化价值与生态潜能。
图 3 实践团队走访苏村锦鲤文化街区
图 4 实践团队在皂幕山合照
三水区南山镇坐拥3A级南丹山文旅精品区和“侨”文化特色突出的城镇,是佛山建设“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的生动实践。团队成员对漫星城东南亚文化街区的策划定位、IP内核、业态生态与运营需求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深度梳理IP故事脉络,聚焦场景细节、互动亮点及文化标识,精心打磨宣传视频。团队走进“蓝眼泪”矿山湖户外探索体验区,以“邂逅蓝眼泪矿山湖景—登顶俯瞰全景”为脉络,梳理体验动线,串联湖景打卡、路途探秘、登顶揽胜环节,强化自然景观叙事,制作别出生面的宣传视频。
图 5实践团队在漫星城东南亚文化街区合照
图 6实践团队走访“蓝眼泪”矿山湖户外探索体验区
云浮市新兴县作为“新兴香荔”的原产地,拥有丰富的荔枝文化资源。实践团队实地走访悦塘村、塔脚村、布午村、三坪村等地的荔枝生产基地,通过调研荔枝种植情况、采集古荔树资料,深入挖掘“香荔”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等。
图 7实践团队在塔脚村体验荔枝收成
图 8实践团队在布午村合照
图 9实践团队走访调研夏卢村古荔树
在三坪村,团队了解到当地利用百年古荔树嫁接高产荔枝的传统技艺面临传承挑战。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团队正着手制作新兴香荔宣传视频、手册、海报等系列物料,为新兴县特色香荔品牌建设注入青年创意与文化活力。
图 10 三坪村古荔树
围绕“乡村美、产业强、文化兴”目标,团队还走访了位于里洞镇的天露山旅游度假区、树贤绿色农庄等地,多维度调研农文旅融合现状,拍摄制作里洞镇农文旅宣传视频和手册,生动展现新兴县绿色发展图景。
图 11团队走访调研天露山旅游度假区
图 12实践团队在树贤农庄合照
发挥多语优势,助力传播生动“破圈”
为切实助力提升新兴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关注度,实践团队联合其他高校突击队,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公益助农直播活动。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多语言优势(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等),生动推介新兴香荔肉质爽脆、果香浓郁、啖之口内留香持久等特点。直播不仅覆盖室内场景,更深入禅荔种植专业合作社、六祖镇塔脚村花花农场等新兴香荔基地进行户外直播,向观众直观展示香荔丰收景象、科学种植技术和果农故事。在新兴县成功举办的“2025年云浮新兴香荔产业发展大会”上,团队的多语种直播带货成为亮点,有力助推新兴县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系列直播累计9场,观看超2000人次,点赞数突破3万,成为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服务基层民众的鲜活注脚。
图 13实践团队在新兴香荔产业发展大会现场进行多语直播
7月11日,南山镇漫星城东南亚文化街区内掌声不断,西交利物浦大学“粤”来“粤”好实践团队成员精心策划的《“粤”来“粤”好》等节目登上由佛山市学联、南山镇团委主办的“粤韵青声,乡约南山”青年村晚舞台。团队激情献唱原创歌曲《更好明天》、经典歌曲《海阔天空》等,以青春歌声传递投身基层实践的信念,用动人旋律唱响赋能地方发展的决心。此次活动吸引超 600 名市民现场参与,线上直播近 3000 人次观看、点赞破 2 万,为乡村百姓献上文化盛宴,彰显了青年学子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中的担当与活力,有效推动落实了“文化惠民”的具体举措。
图 14实践团队参演“粤韵青声,乡约南山”青年村晚
图 15实践团队在“粤韵青声,乡约南山”青年村晚合照
活化非遗技艺,探索青年文旅新路径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享有“南国陶都”的美誉。实践团队以美陶湾特色地标南风古灶、公仔艺术街和陈太吉酒庄为主要调研对象,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与青年文旅创新发展的结合点,助力岭南特色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在陈太吉酒庄,团队参观了酒庄博物馆与百年酒窖、馆内陈列的历代酒器、3D历史影像资料,调研国家级非遗技艺“缸埕陈酿、肥肉酝浸”的独特所在。团队成员也纷纷品尝玉冰烧咖啡等新式饮品,感受非遗的跨界魅力。
图 16实践团队参观调研陈太吉酒庄
随后,团队前往南风古灶及公仔艺术街,调研陶瓷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南风古灶作为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窑,至今仍延续传统柴烧工艺,周边艺术街区也集群了大量陶艺馆、文创店铺、主题咖啡店等新兴业态,形成了“传统技艺+现代消费”的生态集群。基于对美陶湾特色产业的调研,团队将充分发挥专业服务能力,以非遗融入青年新消费场景的视角为切入点,精心摄制宣传视频,旨在生动展现美陶湾的艺术魅力,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美陶湾、建设美陶湾。
图 17实践团队在南风古灶合照
图 18实践团队走访调研石湾公仔街
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佛山市高明区大西装萨其玛食品有限公司和苏村锦鲤文化街区上善濑粉馆,开展本土传统食品沉浸式体验与传统非遗手艺探访。队员们在制作间内穿戴齐整,认真跟随师傅学习并体验萨其玛、濑粉的传统制作流程。团队成员将充分发挥普通话、粤语、英语、法语等多语交流优势,在多语语境中讲好高明区非遗的发展故事,在宣传推广中融合“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传播表达。期待借助青年视角与多语能力,非遗美食的技艺温度与文化质感将在多语语境中“活”起来,走入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图 19实践团队体验手工制作萨其玛
图 20 实践团队体验高明手工濑粉制作
聚焦青年赋能路径,推动人才技能培养
围绕非遗手工、人工智能及摄影制作等青年喜闻乐见的领域,团队倾力打造三节青年夜校公益课程,先后在高明区、禅城区成功举办,累计吸引近200人次青年学员参与。在粤剧非遗手工课上,学员们在团队成员指导下体验粤剧扇艺,逐步学习如何使用扭扭棒制作实用美观的粤剧折扇。
人工智能通识课系统介绍了AI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强调其在医疗、交通、办公、生活等领域的广泛赋能作用。课程结合实际案例,演示提示词技巧及生成式AI工具的操作方法,引导学员理解并掌握AI工具的高效使用。通过摄影制作入门课,团队成员们深度分享了拍摄构图技巧、逆光拍摄秘籍以及风格化调色方法等,并指导学员使用摄影道具进行实操练习。三节青年夜校课程紧贴青年实际、注重实效体验,创新性采用“理论讲解+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既有效传播了岭南传统文化精髓,又生动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推动汇聚区域高质量的青年力量。
图 21实践团队在高明青年夜校粤剧非遗手工课合照
图 22实践团队在高明青年夜校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
图 23实践团队在高明青年夜校摄影制作入门课教学
图 24实践团队在禅城青年夜校粤剧非遗手工课教学
创新科技赋能,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继去年底和今年初多次调研后,此次他们再次深入簕竹镇科技小院选址地,结合新兴县产业结构和空间条件,为科技小院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助力完善其“农业科研+科技展示+乡村教育+农旅观光”四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布局,旨在将其打造成为新兴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与融合发展的样板。看到七月簕竹果园阳光玫瑰葡萄的丰收景象,团队从顶层设计出发,进一步提出建设性规划思路,力求提升农业效率的同时拓展其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为新兴县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高地贡献智慧。
图 25实践团队走访调研簕竹科技小院选址
图 26实践团队走访调研簕竹科技小院选址
图 27实践团队在簕竹科技小院选址合照
汇聚青春力量,共绘乡村新图景
乡村发展,人才是关键,青年是生力军。实践团队队长、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兼职副书记霍培滢表示,作为佛山籍在外学子,她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一年来已组织带领来自北京大学、悉尼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20余所高校国内外近100人次的青年学子深入广东多地开展实践服务,其工作多次获得相关单位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既能出点子,也能干实事”的青年力量,生动践行了“百万英才汇南粤”的精神内涵。
图 28团队队长接受新兴广电采访
在本次实践及后续服务过程中,西交利物浦大学“粤”来“粤”好实践团队预计共产出宣传视频16条、传播文案10篇、方案报告3份、青年夜校课程3节、宣传手册2份以及多张多语宣传海报。
来粤返粤助发展,“粤”来“粤”好百千万。在本次活动中,西交利物浦大学“粤”来“粤”好实践团队深入生产生活一线,积极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主动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下一步,团队将继续落实“县镇出题、高校揭榜、长期结对”合作模式,深化“高校+县域”实践协同机制,在人才支持、文旅规划、宣传推广、决策咨询等多方面形成常态化服务路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用真情、真才、真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发展,奏响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青春强音,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通讯:霍培滢、黄莉娜、汪宇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