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11
在百色市右江区仲淑堂非遗工坊内,壮医非遗传承人岑健乐正手持研钵细细研磨药粉,空气中弥漫着中药的清香。“古法炮制药饼先把药材打成粉,然后混合发酵3天,制成药饼继续发酵6天,然后用柴火慢烤干。这样子药效可以发挥到最大,可以长期保存不长虫,不霉变。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他边演示边讲解,指尖拂过身旁的铜药臼和模具,那是家族传承五代的制药工具。作为“岑氏古方植物外敷疗法”的第三十一代传承人,岑健乐正以匠心守护这门2022年获得百色市级和右江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采用“诊疗 + 教学 + 创新”的活态传承模式)
千年传承:一剂外敷药里的壮医智慧
岑氏古方植物外敷疗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北宋,由岑健乐的先祖结合百色喀斯特山区气候特征创立,专门针对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症。“我们这里多雨潮湿,先辈们从山间草木中找到疗愈智慧,将骨碎补,石菖蒲,鸡血藤,火把草等本地植物配伍,通过外敷渗透缓解病痛。”岑健乐翻开泛黄的家族医案手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历代传人的用药心得。

(岑健乐正手持研钵细细研磨药粉)
在工坊的药材展示架上,每味药材都标注着采收时间与产地。“艾草要选端午前后正午采摘的,叶片厚实绒多;姜黄得用右江河谷沙地里长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岑健乐拿起一束晒干的艾草介绍,选药有 “三验”:验节气、验土质、验品相,炮制更有 “三法”:浸、晒、炒,每道工序都暗藏玄机。他自幼跟随父亲学艺,光是掌握不同药材的炮制火候,就足足练了4年,“父亲常说,药粉研得细一分,药效就增一分,半点马虎不得。”

(工坊的药材展示架)
当代践行:把非遗技艺送进百姓家
“岑师傅的药敷太管用了,我膝盖痛了半年,敷了三次就好多了。”在仲淑堂的诊疗点,68岁的居民陆秀莲正接受药敷治疗。这里是岑健乐践行非遗传承的主阵地,每月接待患者超1800人次,以实惠的价格提供外敷疗法服务。

(古法炮制的药饼)
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岑健乐还积极参与“桂姐姐” 巾帼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走进乡村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现场演示药材辨识与简易药包制作。“上次去老年人体育协会,好多老人都反馈关节疼痛,围着问怎么调理,我教他们用艾草加生姜煮水泡脚,搭配简易外敷药粉,大家都很受用。”岑健乐说,他还在工坊开设每月两期的体验课,从药材采摘到药粉研磨全程开放教学。

(古法炮制药饼)
33岁的学徒夏照旺已是工坊的骨干力量。“师傅教得特别细,连研钵转动的力度都有讲究。” 他指着桌上的药粉说,“现在自己能独立完成基础方剂配制,年轻人学非遗不只是学手艺,更是学先辈的生活智慧。”
创新守护:让老技艺适配新需求
“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这是马定强教授调研时对我说的话。” 岑健乐记得,2023 年广西非遗专家马定强到访工坊时的叮嘱,这也成了他传承技艺的方向。为此,他在坚守古法的基础上做了不少创新:针对现代人物理劳损增多的情况,改良出适合办公族的肩颈外敷包;为方便携带,将传统药膏制成独立包装的便携药贴。

(积极参与“桂姐姐” 巾帼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走进乡村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眼下,岑健乐正忙着整理家族验方,计划编写《岑氏古方植物外敷疗法技艺手册》。“要把炮制工艺、药材配伍这些关键技术记录下来,配上图示,让传承更系统。”他还琢磨着开发草本护理文创产品,让壮医非遗融入日常。
“岑氏古方植物外敷疗法是壮医文化的活化石,岑健乐的传承实践让它从 家族技艺 变成了 大众福祉 。”百色市右江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黄显超表示:这种“诊疗 + 教学 + 创新”的活态传承模式,为传统医药非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夕阳下,岑健乐将研磨好的药粉按比例分包,包装上 “非遗传承 草本疗愈”的字样格外醒目。“只要这手艺能帮到人,我就会一直传下去。”他的话语里,藏着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坚守。
作者:张哲 凌华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