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108
为探索戏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路径,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焕活戏曲魅力,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艺数融合,戏韵悠扬”实践队走进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寿宁县北路戏戏剧院,深度挖掘戏曲文化,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再续闽剧情,共话创新路
1月7日,实践队走进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座谈,结合暑期实践成果,专业老师提出,要继续深入挖掘闽剧的经典剧目和人物角色,通过细化的数字化内容设计来丰富IP场景,增强其互动性和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数字IP和文创产品的创作与开发。
图为实践队暑期实践成果
图为实践队与闽剧院老师对暑期成果进行深入交谈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展厅
图为闽剧院院长对文创提出新创意想法
探索北路戏,传承文化魂
寿宁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已有300多年历史,曾广泛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1月14日实践队参观了北路戏博物馆,全面了解寿宁北路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博物馆内展出了大量珍贵的戏曲饰物、武打道具等实物,生动再现了北路戏的舞台魅力与艺术特色,实践队走进冯梦龙展览馆,感受冯梦龙生平事迹与文学成就,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图为实践队参观北路戏展馆
图为实践队参观冯梦龙展馆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解冯梦龙生平事迹
实践队与黄老师进行座谈会,深入探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传统戏曲如何通过数字赋能,走向年轻群体,一直是讨论的大课题,黄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北路戏的经典剧目,服装特色和独特魅力,强调要守正创新,实践队更深入地理解了寿宁北路戏在当代社会的艺术价值及其面临的传承困境。实践队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数字IP,打造一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数字化AI赋能的形式,打造“文化数字”模式,传播寿宁三大名片,将传统戏曲文化以创新、可触及的形式带入现代生活,增强其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力与认同感,活化戏曲魅力。
图为北路戏专家与实践队成员深入探讨戏曲文化的传承之路
实践队成员还观赏北路戏2024年度业务考核,近距离感受了年轻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技巧。在现场,实践队成员被演员们搬腿三起三落、串翻身、点步翻身等高难度动作所震撼,戏曲唱腔传递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冲突,深刻领略到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身体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的结合,彰显了北路戏的艺术特色,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戏剧的张力。
图为北路戏年轻演员2024年度业务考核
脚步丈量热土,躬身点亮文化。实践队对戏曲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戏曲演员的刻苦艰辛,也为推动戏曲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开辟了新思路。实践队结合专业优势,提出AI赋能创新IP化路径,为传统戏曲注入活力,未来,实践队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步,成为应用型人才。(供稿单位:艺“数”融合,戏韵悠扬文化传承实践队)
图为艺“数”融合,戏韵悠扬实践队合照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