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头条舆情

探寻宗祠文化密码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华中农业大学学子赴红安县开展宗祠文化调研实践

时间:2025-04-09 17:23

来源:作者:点击: 37

2024年7月20日至30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宗祠文化:一种心灵秩序的社会建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在队长周泽政的带领下,前往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队员林鑫鑫、刘正阳、祝自登深入红安县上新集镇滠水吴氏宗祠,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挖掘宗祠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地探访:触摸历史脉络,感受文化传承

在滠水吴氏宗祠宗亲理事会理事的引导下,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修缮重建后的吴氏宗祠。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庄严肃穆的祭祀空间、承载历史记忆的族谱家训,生动展现了吴氏宗族自明洪武二年迁徙至此的发展脉络。

理事们详细介绍,这座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建筑曾作为学堂培育人才,如今不仅是祭祖场所,更成为族人精神寄托的“文化地标”。宗祠从“祠堂、学堂、礼堂”三堂合一的历史功能,到如今作为文化地标和精神纽带的演变过程,尤其提及近年来在保护修缮中融入现代元素,既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又增设文化展示空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培育对象。团队成员实地记录建筑细节、收集族谱资料,直观感受宗祠在凝聚家族、传承家风中的纽带作用。

深度调研:聆听族人故事,解码文化基因

为全面了解宗祠文化对族人的影响,团队分赴复兴村、李家嘴、上新集镇等地,累计发放问卷350份,深度访谈35位村民,涵盖老中青三代及不同职业群体。在祠堂管理员家中,72岁的吴爷爷回忆:“小时候在祠堂里听长辈讲家训,‘耕读传家’的道理至今记得。”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族人则提到,宗祠活动让他在城市生活中仍保有强烈的家族认同感。

调研发现,宗祠通过祭祀仪式、族谱修订、奖学助困等活动,持续发挥着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作用。团队特别关注到,近年来宗祠新增的“功德厅”记录着族人捐赠事迹,现代元素与传统精神在此交融,展现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力。

实践赋能:青春行动助力,点亮振兴之路

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聚焦实践落地,主动与吴氏宗亲理事会对接,围绕宗祠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单位的目标,提出三大助力举措:

1.资料整合:协助梳理宗祠历史沿革、家规家训、典型案例,整理成 3 万余字的申报素材,为非遗申报提供详实支撑;

2.文旅融合:建议开发 “宗祠文化体验游” 路线,结合红安红色旅游资源,设计祭祖仪式体验、族谱寻根等特色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3.数字赋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图文专题,记录宗祠修缮历程与族人故事,相关内容在吴氏宗亲网、本地社交媒体阅读量超2万次,提升社会关注度。

理事会负责人吴怀福表示:“大学生们带着专业知识和热情而来,不仅帮我们整理了珍贵的资料,更带来了活化文化的新想法,让我们对宗祠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青春之声:以实践践行担当,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

“在访谈中,一位90后妈妈说,她会带孩子回祠堂参加活动,希望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队长周泽政分享调研感悟,“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宗祠作为‘精神纽带’的重要性。”10天里,团队走访20余个自然湾,行程超150公里,用脚步丈量乡村,用行动助力文化传承。

此次实践是华中农大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团队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进宗祠非遗申报进度,计划联合当地文旅部门策划“宗祠文化节”,通过青年力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接轨,让古老宗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据悉,滠水吴氏宗祠目前已被列入红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社会各界关注下,正加速推进省级非遗申报工作。华中农大团队的调研成果,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切实的智力支持,也为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青春方案。

作者:周泽政、林鑫鑫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